新闻动态

搞不定中国,那就培养一个“中国”?美国盯上了中国的这两个邻邦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62

围堵中国不成,美国使出“B计划”:打造“中国2.0”?印度和越南被美国视为最佳“替身”,试图复制中国的制造业奇迹,分食中国的经济蛋糕。然而,从基础设施到产业链,从人才储备到营商环境,印度和越南与中国都存在巨大差距。美国这步棋,究竟是妙招还是败笔?

扶植印度越南,这步棋走得通吗?

世界这盘大棋,越下越有意思。特别是我国,块头大了,嗓门也亮了,让那位一直当惯了老大的美国心里头五味杂陈。过去几十年,我们闷声干活,一下子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制造业搞得风生水起,产业链条又全又硬,这让美国感觉自己的位子有点晃悠。

他们先是想硬碰硬。贸易战打起来,关税大棒挥舞,科技上搞封锁,想把我们的芯片脖子卡住,甚至军事上也在南海、台海搞小动作,想给我们点颜色看看。

谁知折腾了半天,我们硬是扛住了,不仅没趴下,反倒在一些领域逼出了更强的自主能力。华为的手机照样更新换代,我们的电动车都开到欧洲去了,空间站也在天上稳稳当当运行。美国一些人这才回过味儿来:这个中国,好像真不是能轻易摁下去的。

硬的不行,那就来软的,或者说,换个思路。美国一些“高人”开始琢磨:既然直接干不掉中国,那能不能在他旁边“复制”一个出来?

找两个跟中国有点像、有潜力、又跟中国有点小矛盾的国家,大力扶持一下,让他们抢中国的生意,分中国的蛋糕,最好还能在地理上给中国添点堵。

这样一来,既能削弱中国的影响力,又能保住自己的主导地位。这算盘珠子拨得山响,于是,目光就落在了我们南边的两个邻居——印度和越南身上。

算盘打得响,现实跟不上?

美国挑选这两个国家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摊开地图看看,印度和越南都跟我们相邻,地缘位置敏感。

再看两国自身条件,印度人口众多,十几亿,理论上市场巨大,劳动力充足,还有个“民主国家”的名头,听起来好听。越南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,劳动力价格低廉,又承接了不少从我们这里转移出去的制造业订单。在美国专家看来,这两个国家简直是“完美替身”的候选。

美国对印度下了不少功夫。两国关系从冷战时的不冷不热,变成现在的“关键伙伴”,军事援助翻着番地给,双边贸易额也蹭蹭往上涨。

甚至在搞全球关税壁垒的时候,对印度都显得格外“仁慈”,副总统亲自跑去谈,就是想把印度拉进自己的圈子,利用它来平衡中国的贸易份额。

印度自己也挺受用,觉得机会来了,梦想着靠着人口红利和美国的帮衬,真能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“世界工厂”,甚至成为美国眼中的“中国PLUS版”。

可现实的骨感往往让人清醒。印度的基础设施,那真是老大难问题。别说跟我们比高速公路网了,很多地方连24小时稳定供电都保证不了。

富士康在印度设厂,据说产品合格率低得让人头疼,一半左右,工人的效率和素质跟不上。想搞制造业大发展,电都不稳,火车还在卖“挂票”,这基础怎么撑得起雄心壮志?

更别提那个出了名的官僚体系和营商环境,政策说变就变,外资进去被“宰”的事儿时有耳闻,连福特这样的巨头都在印度苦心经营多年后无奈撤出。潜力是有,但要把潜力变现,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坑也不少。

再说越南。美国对越南的支持也很直接,又是投资,又是帮着把耐克、三星这些工厂迁过去。越南靠近我们,劳动力成本低,吸引了不少眼球。在南海问题上,美国也觉得越南是个可以利用的“棋子”。

不过,越南的“先天不足”也很明显。国家体量小,人口不到一亿,市场规模有限,人均GDP甚至还不如我们广西。这意味着它的发展天花板比较低。

虽然吸引了不少外资,搞起了纺织、电子组装,但大多是产业链的低端环节,很多原材料、核心零部件还得依赖从我们这儿进口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越南连自己的用电都得靠我们云南送一部分,就这样还想成为制造强国?基础设施同样是短板,摩托车是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,通信网络一离开城市就信号堪忧。这样的底子,想复制中国的成功,恐怕是想多了。

抄作业,也得看底子厚不厚

美国之所以产生“复制中国”的想法,可能是把中国的成功简单归因于人口多、劳动力便宜。可这事儿哪有那么简单?中国的崛起,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。

我国人骨子里的勤劳、坚韧和学习能力是基础。改革开放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,积极融入世界市场。

更关键的是,我们建立起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、最完整的工业体系,联合国产业分类里的所有大类我们都有,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产品在国内就能完成上下游配套,效率高、成本低。

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,无论是发电量、高速公路里程还是高铁网络,都是世界顶尖水平,这为制造业的高速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劳动力方面,我们不仅有数量庞大的普通工人,更有规模宏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熟练技工群体,能支撑起从低端到高端的各种产业需求。

还有,我们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,也给了国内外投资者巨大的信心。

这些因素加在一起,才造就了中国的“世界工厂”地位和经济奇迹。印度和越南或许能学走一招半式,承接一些中低端产业转移。

但在整体的工业体系、基础设施、人才储备和国家治理能力上,跟我们相比,差距不是一星半点。想简单地“复制”一个中国出来,恐怕只是美国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。

说到底,美国这套“B计划”,本质上还是对自己霸权旁落的焦虑。与其费尽心思在别处“再造”一个对手,不如想想怎么适应这个多极化的世界。

至于印度和越南,搭上美国的顺风车发展经济当然是好事,但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绑在美国的战车上,恐怕也不是明智之举。毕竟,邻居是搬不走的,合作共赢或许才是更长久的出路。这盘棋怎么走下去,还有得看。



相关资讯